筆者昨天的文章〈「摸底」和公眾諮詢〉(刊《明報》),提及香港願景計劃有關公眾參與機制的研究建議。現在讓我們分析檢討諮詢委員會制度(註1)。
2017年的特首選舉戰已經開始。
當特區政府換屆,人事變動最大的,當然是各個司局長的人選。除了問責官員的重要職位以外,其後各個諮詢委員會委員的名單,都會受行政長官和各司局長的個人決定影響,成員有機會「大執位」。一方面,有意見指由行政長官和官員主導的委任機制,只會導致「用人唯親」,難以全面吸納社會各界不同意見,令委員會淪為政治酬庸;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強調「用人唯才」是最終的委任標準。雙方各執一詞,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政府和公眾與媒體出現如斯對立的觀點?
「用人唯才」難分真與假
從政府文件可見,現時政府主要以兩個途徑宣布委任名單:發出新聞稿及刊登憲報。至於委員會成員的資歷是否公開,則視乎不同政策局的做法。根據香港願景計劃的研究所得,在現時全部516個諮詢委員會的網頁當中,雖然有95%提供了成員名單,但同時有92%沒有提供成員的背景資料。在委任透明度不足的情况下,到底被委任的人士憑什麼往績和條件得以成為「人才」而獲委任,一般市民根本無從得知,這亦是一些立法會議員批評諮詢委員會的其中一個原因。市民看着一系列的委員名單,偶有發現媒體報道過的「與特首友好人士」,自然會懷疑政府用人是「唯親」多於「唯才」。
唯才是用方能協助施政
要讓諮詢委員會為政府出謀獻策,補足政府內部專業意見的聲音,特區政府固然需要肯定委員會的重要,並用包容和多角度的考慮去委任界別內的精英,包括以積極態度提出批評和建議的人士,而不應被公眾強烈覺得委員會委任是政治酬庸。只有透過選賢任能,才能夠強化委員會內部的討論風氣,令委員獲得公務員和公民社會的信任和重視。
英國早有機制確保政府的委任是客觀而公正,例如內閣事務部的中央秘書處負責制訂和監察諮詢委員會的政策和委任事宜,並每年向公眾發表報告,交代一切與諮詢委員會有關的資料。內閣事務部的公職人員委任組,則負責協助部長委任不同背景的人士。英國更設有獨立於政府的公職人員委任專員,以監察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的委任過程是否符合用人唯才的原則,並按需要提交報告。
當然,英國政府花上漫長的時間,才能發展出一套適用於當地的諮詢委員會制度。要求下屆行政長官在短短數年間,參考英國的諮詢委員會制度,制訂出能確保「用人唯才」同時又能加強透明度的機制,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亦會遇到不少社會阻力。因此,我們希望下屆政府能夠先從諮詢委員會的透明度入手,讓公眾了解委員的專業背景,減少部分「用人唯親」的指控。
改善諮詢委員會制度的起步
要改善諮詢委員會制度,可首先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一、政府需要全面整理諮詢委員會的數據,例如每年的會議數目、委員的出席率等,並考慮哪些資料可以公開。此舉有助公民社會認識諮詢委員會制度,加強監察,以提升諮詢委員會的認受性。
二、政府需要盡快在指引中加入例如以下的條文,並督促部門跟從指引內容: 「當涉及非官方委員,或以非組織單位為委任對象的諮詢委員會(註2)時,政府必須清楚列出委員會成員名單,以及委員的相關背景資料。」
諮詢委員會機制應該改善,變得更具系統、更有條理、更能向公眾問責,並配合公眾參與機制的步伐發展。這樣才能夠加強市民和專業人士的參與,讓公民社會和政府重新建立合作和互信的關係。
註1:詳見香港願景計劃網頁《多方共議重建互信——改進諮詢委員會及公眾參與機制》研究報告
註2:即不是以組織為單位,而是以個人身分被委任的非官方委員作者林緻茵是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願景計劃研究員,郭耀聰是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願景計劃助理研究員
(原文刊於 2016年12月16日《明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