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共建平等校園】工作坊(一):非華裔學生的生涯規劃

2015-11-27

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容許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來港就業定居、落地生根。這些來自外地的家庭,子女大多都會在香港長大,進入香港的學校唸書,於香港就職,成為香港的一份子。然而,華語始終並非他們第一語言,而且這些孩子家庭背景各異、文化不同,隨著歲月推移,漸有教育界人士發現需要為非華語學生準備一套配套,以協助他們在主流學校順利學習及規劃生涯。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獲平等機會社會參與資助計劃支持,舉辦是次工作坊。本所榮幸邀請來自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的黃億艇老師及勞敏婷老師以非華語學生的生涯規劃為題作出分享,使一眾參加者獲益匪淺。

 

先「知」而後「行」

兩位老師於工作坊上作出分享。黃億艇老師指出,要幫助同學,先要明白他們的困難。黃老師續指,部份家長對教育的忽略,是提升學生教育水平的一大阻力。家長可能出於文化因素,或因為不了解香港教育系統而忽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學校必須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例如以晚會、面談及學校刊物等形式,講解教育的重要性、對學生前途的影響及升學資助的資訊等等。

 

協助探索 發揮所能

由於不少同學習慣在小社區生活,對其他地方的認知不多,又不太認識香港的工種,因而局限了自己發展的可能性。故此,學校可以定期舉行行業講座、實地考察、實習等等活動,並為同學提供就業輔導,了解他們的想法並鼓勵他們多作嘗試。

勞敏婷老師又指出,同學的語文能力非如大家想像中弱,不過中文可能是同學的第三甚至第四語言,所以要求同學學習中文以至用中文學習學科知識會相當吃力。為此,學校可按學生能力分班上語文課,為同學發掘不同方法協助學生學習中文輸入法,以更好地裝備自己。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又為同學報考GCSE的中文科考試,以祈配合大學的收生要求。

 

與機構合作 開拓孩子未來

勞敏婷老師指出,社會上愈來愈多機構願意為非華裔學生提供生涯規劃活動,建議學校尋求與牟利團體、非牟利團體、政府部門或專上學院等機構合作,此舉將為非華裔學生開創更多可能性。

兩位講者總結指,雖然社會上愈來愈多人開始關心這群學生,但「倒模」的教學只會令他們一直處於弱勢。學校宜因材施教,讓他們於香港成就不一樣的成功人生,亦讓香港成為他們名符其實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