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策研究所獲平等機會社會參與資助計劃支持,成功舉辦了是次教育工作坊。本所榮幸邀請到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的張勵明助理校長分享為非華語學生設計生涯規劃課程的經驗,讓一眾參加者獲益良多。
家校合作 助學生適應華語環境
張助理校長為我們分享其經驗時指出,該校的學生主要來自菲律賓、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泰國等多個國家。校內教師及少數族裔教學助理均積極與家長聯絡,讓家長更掌握學生在校情況。為提升同學對中文的學習動機,增加同學接觸及使用中文的機會,該校正嘗試不同方法支援非華裔同學。
除了中文課外,校內的倫理及宗教教育、設計與科技、家政及視覺藝術等等科目都以中文授課。學校亦為非華裔學生提供中文科課後支援及朋輩功課輔導,以提升同學對中文科內容的理解。在課餘期間,學校為同學舉辦中文戲劇訓練及親子中文戲劇表演,讓家長一同參與子女的校園生活,適應中文生活環境。
讓學生「動」起來學習
在語文之外,學校亦鼓勵同學進行文化交流。講者分享,學校不時舉辦活動讓同學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如寫揮春、遊林村和製作月餅等等,同學都踴躍參與活動。學校同時鼓勵同學將自己的文化帶入學校,例如傳統舞蹈表演、時裝表演及美食嘉年華等等活動,同樣受到同學的熱烈歡迎。
學校亦應花心思為學生營造歸屬感,張助理校長表示,學校為同學舉辦不少課外活動,加強同學之間的凝聚力,如:中一生活營、生日會、攀石日、秘密天使行動和節日慶祝會,都令學生感到來自學校和同學的關懷。一位該校較早畢業的非華裔碩士校友更在畢業後回到母校教授生命教育科,分享成長的心路歷程,給予在校生支持及鼓勵。分享當日,張助理校長亦邀請了三位同學進行分享,由來自菲律賓的江嘉玲同學及來自印度的高文嘉同學作代表,講述精彩的校園生活。
讓學校成為平台 讓孩子愉快學習
張助理校長指,學校是一個讓非華語學生與本地學生一同學習、分享和互相融和的平台,更能讓校園漸趨國際化。收生多元並非學校的難題,更是對同學、甚至老師十分有利的校園環境,為學校上下帶來嶄新視野。
「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
非華語學生在港落地生根,已是大勢。社會構成的改變,教育界不能墨守成規,終需思變。《周易‧系辭下》中說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現時已有不同的學校、教師、機構、有心人為這群學生摸索和付出,以求尋找到切合他們成長需要的教學與輔導法。通過是次工作坊的分享,期望參加者能夠更多地明白到非華語學生的需要及幫助他們的方法。這群孩子作為香港的一份子,亦擔當起支撐香港未來的角色。協助他們,亦有賴家校各方的鼎力合作,讓孩子有個美好未來,為香港寫下新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