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之前,居住在深圳但沒有深圳戶籍的香港學童,包括「雙非學童」,不能進入當地的公立學校。他們如果不願到兩間私立的「港人子弟學校」或者少數民辦學校開設的「港籍學生班」就讀,就要做「跨境學生」,每天從深圳跑過來香港上課。
今年4月,深圳市教育局宣布,本學年開始,港澳學生可以參加「積分入學」辦法,入讀深圳的公立學校。新政策推出後,很多在深圳居住的港人家庭決定把子女留在深圳上學,放棄已獲派的香港學位。於是有的原本準備接收大量跨境學生的香港小學,開課後發現要開辦的班數遠少於預計。例如天水圍的一間「有時限」學校,原本準備開設17班小一,接收超過400名新生;開學後卻發現逾六成半跨境學生沒有入學,結果小一只開得6班。
有些家長先前擔心學校勉強吸納大量新生,惡性膨脹,會影響教育質素;現在入學人數比預期大幅減少,這些家長或許可以鬆一口氣。然而,對教育局以及受影響學校來說,學生的實際人數和預算出現巨大差距,一定會造成管理困難和資源浪費。
另一邊廂,大量港籍學生入讀深圳學校,也會令當地學位緊張,產生社會矛盾。據報,許多深圳的本地家長對容許港人子弟入讀公立學校的政策表示不滿。正如香港特區政府不知道有多少在深圳的港人子弟會選擇來港入學,深圳當局也無法估計這些港人子弟有多少要進入當地的公立學校,教育規劃因而有很大困難。
香港2013年開始實行「零雙非」政策,過了2018年,香港和深圳便毋須再為「雙非學童」的小一學位傷腦筋。不過,未來有多少港人家庭會移居深圳或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難以估計;內地港人子弟的教育問題,不會在「零雙非」之後便不復存在。這問題的妥善解決,需要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緊密合作。
長遠來說,要大批學童跨境入學,並不是合理的安排。在有較多港人聚居的內地城市如深圳,應該有足夠的學校,為港人子弟提供他們所需的適切的教育。這些學校由誰開辦、怎樣營運,應該由兩地政府共同研究決定。這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必須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
(原文刊於 2017年9月4日《am730》 鈺成其事: 曾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