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羅祥國、葉家齊:林鄭政綱沒有觸及的問題 如何有效吸引外來人才?

出版
香港政策研究所
經濟
2017-05-13


林鄭月娥在她的行政長官競選綱領提到: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不同行業的人才,將就此研究加大資源投入及通過政策措施,並成立一個由政務司長主持的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為不同行業培育人才等等。但是她沒有觸及一個更重大的問題:人口老化引致勞動力下跌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吸引外來人才。 


勞動力下跌對經濟影響深遠

一般而言65歲或以上長者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會明顯較其他成年人組別為低。而當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時整體勞動力便會相應下跌,而每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都要相對地撫養更多的「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口」。據政府估計,本港勞動人口參與率將由2014 年59.3%逐步降至2064 年48.6%,實際勞動力將於2018年達至約350萬高峰,以後就持續降至2064 年311 萬;總經濟撫養比率(註1)亦會漸由2014年910升至2064年1274。 勞動力是經濟增長主要來源之一。勞動人口增長於1980至1996年以及1997至2013年這兩段期間分別貢獻2.2%及1.2%經濟增長。換言之若任由勞動力繼續下跌,本港經濟增長將會逐步放緩。據政府估算,隨着勞動力增長逐步減少,香港經濟增長將由2018 至2021 年的3.5% , 降至2030 至2041 年的2.5%。另一方面,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是政府財政收入重要構成,當勞動力下跌時,政府財政收入就會相應減少。由此可見若政府不設法補充勞動人口,不單公共財政會受壓力,整個香港經濟亦會被拖累。 


吸引外來人才概况

為解決因勞動力不足而產生的問題,政府一直探討不同方法的可行性及其成效。在眾多方法之中,吸引外來人才一直被視為最有效一環。外來人才不單可直接填補勞動人口不足,長遠更能透過優秀人才庫進一步吸引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政府目前主要透過「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計劃吸引不同類別及背景的外來人才。然而實際上經「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工作的人,普遍只會短暫在港工作,最終選擇長期留港的人分別只約佔其中8%及14%;經「優才計劃」來港的人數只約佔其每年1000個限額30%。截至2016年2月,「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只收到247 宗申請,其中135 宗獲批。而每年透過「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申請留港工作簽證的人數約1萬。 由以上看來,各計劃中就只有「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較能吸引人才在港工作;但即使獲批人數相當可觀,其只能反映畢業生找工作的意欲,並未能有效反映實際在港工作人數。事實上,一個非本地畢業生最終是否留港工作,涉及不同個人考慮及客觀環境因素。一般而言,非本地學生於畢業後首先考慮在香港、原居地或是兩地同時找工作;即使他屬意在港發展,他仍要在香港勞工市場競爭中獲得聘用,才可正式在港工作。而我們據估算,香港每年有近2萬個非本地畢業生,當中主要就讀研究院課程,但實際上成功留港就業的只約佔其中25%。作為香港人才庫寶貴資源,政府應更積極協助這批年輕人就業,留港發展。 


促進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工作

 綜合而言,雖然表面上「就業安排」每年可吸引約1萬人留港找工作,但非本地畢業生是否在港找工作有多方面考慮,包括生活成本高、內地有更多發展機遇、工作文化差異、香港勞工市場競爭激烈、缺乏本地工作經驗和就業支援等。最終學生於來港就讀到成功在港就業的整個過程中,足足流失了近70%人數。非本地畢業生最終能否在港工作,實有賴各方面支援,當中以就業支援所帶來的影響最為直接。若政府能在此範疇加以優化,我們相信不單可提升求職成功比例,長遠更有助提高非本地畢業生在港就業意欲。「香港願景計劃」早前發表研究報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議(註2)。


 設立「研究院畢業生實習計劃」 

為資助企業吸納本地工作經驗較少的非本地畢業生,同時強化各支柱產業人才供應鏈,我們建議參考創新及科技基金下「一般支援計劃:實習研究員計劃」,將計劃擴至香港各支柱產業(或全港各行業)。計劃雖以支援非本地研究院畢業生留港工作為主要目的,但為免對本地學生造成不公平,計劃應同時涵蓋修讀全日制研究院課程而未曾在港全職工作的本地畢業生。 參考「一般支援計劃:實習研究員計劃」框架,我們建議為每個參加計劃的企業,提供每年最多5個實習名額,資助該企業聘請修讀香港院校研究院課程的畢業生,資助為期一年。僱主可在資助期內向政府申請相等於該名僱員固定月薪的津貼金額,以16,500元為上限。資助期完結後,僱主可自行決定繼續以市場工資聘用與否。 全日制研究院非本地學生於2014/15年度約有1.5萬,而據入境處數字,2013/14年度申請並獲批「就業安排」簽證的研究院非本地畢業生人數約8700,連同約5700 名研究院全日制本地學生, 「實習生計劃」適用的目標群組則約為2.1 萬人。計劃設立初期,建議政府先以每年3000 個實習名額為起步點。假設這批實習生全數受惠於「實習生計劃」的16,500元資助上限,計劃年度總開支約為6億元。當計劃漸成熟時,我們預期同時有助提升非本地畢業生的留港工作意欲,繼而進一步增加「實習生計劃」的申請需求。屆時政府可考慮增加實習名額至每年5000個,其年度總開支則約為10億元。 


設非本地畢業生就業輔導小組

 除硬件支援外,軟件配套亦是不能忽視的一環。非本地畢業生不單對本地勞動市場了解不多,他們更要面對比本地學生更多挑戰,如粵語障礙、職場文化差異、個別行業工資及福利水平資訊等。如果沒針對支援,非本地畢業生將不容易在香港勞動市場獲得就業機會。為此我們建議政府向大專院校提供特別經費,設立專門向非本地學生提供支援的就業輔導服務,應涵蓋不同就業階段,包括畢業後在港求職的時間,務求令非本地畢業生在本地勞動市場認知、求職技巧以至入職後文化適應等範疇都有足夠支援。 註1:總經濟撫養比率為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從事經濟活動人口比率註2: 「香港願景」計劃研究報告《人口政策的新思維》見hongkongvision.org.hk(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有效吸引外來人才——非本地研究院畢業生留港發展」)


 作者羅祥國是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願景計劃名譽高級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政策研究計劃主任;葉家齊是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願景計劃助理研究員   

(原文刊於 2017年5月15日《明報‎》 B06 | 觀點)   




作者

葉家齊先生
助理研究員
羅祥國博士
高級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