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平等機會委員會贊助,香港政策研究所於2015年9月得以進行「共建平等校園:改進少數族裔學生教學營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先導計劃」,期望回應現時教育制度下少數族裔面對的問題。
是次計劃自2015 年9月以來,成功舉辦兩場工作坊和兩場講座,邀請資深教育工作者與教師同工分享為少數族裔學生設計生涯規劃內容的經驗和反思。本所亦有幸邀請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袁月梅博士以及巴基斯坦裔的香港女教師 Miss Hina Butt (Hina) 進行專訪,分享有關非華語學生在港學習中文的看法,提出寶貴的意見。
欲回顧當日分享內容與專訪可瀏覽以下頁面:
工作坊(一):非華裔學生的生涯規劃
工作坊(二):NCS學生生涯規劃分享
工作坊(三):學校面對非華語學生的迷思
工作坊(四):非華語學生的生涯規劃及中文校本課程
講座(一):少數族裔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以家長的視點出發
講座(二):全方位學習在NCS學生生涯規劃上的角色──伯特利中學例子分享
出版物:教育經驗分享小冊子
平等機會委員會是次計劃得以順利進行,全賴各機構與學校鼎力支持,特此鳴謝:
愛同行 (WEDO GLOBAL)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
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
元朗伯特利中學 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吉利徑)
計劃目的及目標
近年,香港教育界已經關注少數族裔的問題,並透過非華語學生支援政策讓少數族裔加強中文學習。為進一步提高學校對平等機會的認識,消除歧視態度,在日常生活中摒棄偏見,支持及奉行平等機會,是次項目以「差別地對待差別」的 (To treat unequals unequally)原則,發揮前線教師力量,建立非華語教育同儕網絡,讓非華語學校及關注少數族裔教育團體形成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是次計劃希望讓更多教師及準備教導少數族裔的教師了解他們的需要、適合的教育法、以及應有的教育態度,營造共融校園以乎合「推廣《種族歧視條例》的原則及日常應用」、「推動不同種族之間的機會平等」及「消除種族的歧視」的委員會宗旨。
是次計劃透過建立教師同儕網絡,讓學校及關注少數族裔教師團體形成專業學習社群,改善前線非華語教育教師培訓,提升教學質素,掌握教導少數族裔的教育法(Pedagogy)。基於以上方向,以下為本計劃之具體目標:
1. 由生涯規劃科為起點,建立非華語教師同儕網絡;
2. 同儕分享、互相學習適合的教學法;
3. 為教師,或準備教導少數族裔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4. 提升教師的文化差異敏感度;
5. 探討前線教學挑戰與少數族裔學生困難,透過刊物及講座向教師分享。
計劃研究背景
本地少數族裔教育問題,由2008-11年間受香港教育學者所重視(Hau, 2008; Tsung, Zhang, & Cruikshank, 2010; Shum, Gao, Tsung & Ki, 2011; 平機會, 2011),包括教育局發表《追蹤非華語學童在主流小學的適應及成長發展研究報告》,到2014/15學年,以《施政報告》轉化為政策。當然這政策對推動不同種族之間的機會平等有所爭取,但在研究到轉化政策過程中有地方須要補足:
由宏觀社會融合 專注在中文學習能力:
教育學界在08年提出的少數族裔問題範圍包括社交、身份、校園氣氛、畢業生前景、學習差異等問題。教育局最終教育通告第23/2009、19/2012號、8/2014號回應了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習框架,中文考評、額外中文教育資助問題。其它問題有待社會各界支援。
政策方向限制共融校園成效:
因為政策方向將多元族裔問題改為非華語問題,部份額外資助只能緩解種族之間的中文學習機會平等。舉例在第8/2014號通告建構共融校園部份注明「學校須善用額外撥款,有關款項只適用於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加強與非華語家長溝通,按需要聘請少數族裔助理或購買翻譯服務等,以期透過家校合作鼓勵非華語學生學好中文。」(教育局通告第8/2014號)
課程框架、多語學校概覽以外,教師能量還有發揮空間:
教育局會為學校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改善中文課堂支援、以及早年教育局與民政事務處已經制作了多種語言的重要政府文件,包括《非華語家長資料套:香港教育指南》等小冊子。然而,在課程及教材之外,教師的角色還有發揮空間。
在港生涯規劃,以務實期望提升學習動機:
教育界在幾年前討論生涯規劃(Life Planning),在就業及升學輔導以外,加入自我認識及發展與事業探索。對於少數族裔學生而言,他們在香港的融入與發展,務實地設計自己在本港的未來個人發展,可有助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計劃理念
過往本港教育學者就少數族裔教育問題進行不同研究,分別指出了本地少數族裔學童的學習困難,包括:學習中文的語言學障礙(Wong, 2013)、家庭及社會支援不足(Li & Chuk, 2015)、學習差異(平等機會委員會, 2011; 關之英, 2014)。
加強教師發展、排解教師誤區
大量本地研究(關之英, 2012; Gao, 2012; Gao, 2012; Tsung et al. 2010; Zhang et al. 2010)指出,本港非華語教育的教師沒有接受專門培訓,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授課經驗不足,因此未能體會少數族裔學童的學習困難,會將少數族裔學童的成績低下,歸咎於學生的個人能力不足及家長的參與不足。有非華語教師對少數族裔學童有以下刻板形象:學習成果預期低、不關心成績、對記憶背誦反感、學習態度不佳、不會在家溫習中文、家長不通曉中文也不關心學生中文成績。他們不假定少數族裔學童為合適的中文學習者(Legitimate Learner) ,認為他們未來個人發展偏向留在少數族群,不想融入主流社會,因此對中文教學的態度缺乏熱誠。
外國研究指出,少數族裔教學的教師對學生文化知識的責任,在於承認、尊重對方族群身份及價值,協助學生批判反思自身文化價值,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體驗(Cummins 2001) 。然而,本港非華語教育的教師普遍缺乏種族文化敏感度,有時會無意中貶低(Devalue)學生的族群文化,例如批評學生參觀自身族裔文化、不尊重學生母語等,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
生涯規劃科、通識教育科教師作為先導
是次計劃選擇以生涯規劃科教師作為先導。生涯規劃能夠在求學階段中,培養學生認識自我、個人規劃、設立目標和反思的能力,在認識銜接各升學就業途徑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少數族裔學生可以透過該科獲得的知識、技能及態度,配合自己的興趣、能力、方向,作出明智未來個人發展規劃,是逐步融入社會的重要一步。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專注少數族裔學生需要
「學習社群」是指一群具有共同學習興趣或學習目標的成員所組成,經由持續性分享交流、參與學習、相互激勵,提升彼此的知識、技能或態度。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其運作方式多元,是次先導計劃參考 Haslam(2008)與 Roberts & Pruitt(2003)建議,選擇以下較簡單元素,引導教師:
1. 專題講座:邀請平機會專家給予指導,灌輸正確種族平等價值觀,改進教學質素。
2. 案例分析:教師分享與研讀他人已完成案例,來尋求啟發,或是參與他人正在進行中的教案研討與分析。
3. 學校觀察與回饋:互相了解教師的教學實作表現或學校情形,為分享個人的教學實務,另方面也可經由觀察者回饋的優點與待改進,作為省思與改進教學之用。
4. 同儕省思對話:共同選擇一個焦點進行專業對話,如學生作品、試卷答題結果分析、或一堂課的教學錄影帶等,以幫助教師教學省思與改進。